■ 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王聘钊
(资料图片)
“‘不毛之地’终于利用起来了!”2月7日,海口市美兰区塔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方财指着眼前的海口(塔市)海芦笋海水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兴奋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走进曾是一片盐碱地的示范园,整齐的田垄上覆盖着一层棉质地膜,每隔不远就留有一个碗口大小的洞,翠绿的海芦笋嫩芽正从里面冒出头。刚犁好的地块上,农户们分工合作,有的在铺设地膜,有的在挖土种植。
这些农户过去是渔民,如今“上岸”种起了海芦笋。
海芦笋是一种可以利用海水灌溉的新型营养保健蔬菜。该示范园去年在塔市村成立,尝试种植这一作物,目前种植35亩。
成熟的海芦笋。(资料图)
“别小看这几十亩,不知耗费了我们多少心血。”符方财说,塔市村曾有2000多名渔民,以海水养殖和近海捕捞为主要谋生手段。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立后,由于村子位于生态红线内,转产转业成为长远发展的必然。脚下的这片地原来是虾塘鱼塘,属于盐碱地,退塘后一直闲置。
这些地,过去或多或少能够给村民带来收益。闲置后,村民们很着急。一些村干部也多次找符方财反映,“不利用起来,可惜了。”
“为了长远发展,肯定要搞产业。”符方财说,经过商议,塔市村“两委”干部从2019年起就去多地考察。大家发现,很多项目并不适合塔市村的盐碱地,要么经济效益不好,要么影响生态环境。
“种海芦笋能治理盐碱地,实现生态修复。”示范园负责人刘冬的一番话打动了符方财。它既能保护生态,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渔民转型。经过初步测算,一亩海芦笋的利润能达到10万元。
刘冬还给符方财算了一笔账。在种植、管理、加工等环节,还能增加工作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两三年后,园地成型,将会解决2000人的就业问题。”
“我们在陆地上种植海芦笋就是为了保护生态,让村民即便在岸上也可以有更稳定的产业收入。”符方财介绍。
村民进行挖土种植工作。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就这样,海芦笋在塔市村顺利“上岸”了。
“靠海的塔市人,最依赖海。”符方财说,选择产业,必须统筹湿地保护和乡村振兴,这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如今,示范园里还计划建设1300平方米的中国(海南)盐生植物科普馆,开发40亩渔旅融合示范区,“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旅游项目发展起来,游客多了,村民收入就更高了。”
站在示范园内放眼远眺,海岸线上红树林成片的绿意奔来眼底,群鸟飞舞,天蓝水碧。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内,优美的自然之景与海芦笋示范园交相辉映。
(本报海口2月7日讯)
海芦笋
盐生植物,是一种可以利用海水灌溉的新型营养保健蔬菜,更是一种具有医疗价值的传统药用植物。以海芦笋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种深加工产品也层出不穷,主要有粉剂、丸剂、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