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琬茜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餐桌上从不缺美食,但有这样一种吃食,虽为配角,却是戏骨,离开它,整桌菜肴便会逊色许多。它,便是酱。
无论是鲜味十足的虾酱,甜中带酸的扁豆酱,还是辣入肺腑的黄灯笼辣椒酱,经由它们点缀,即便是简单烹煮的菜肴,也能变得诱人,让追求原汁原味的海南人多了几分舌尖上的快意。
(相关资料图)
海口骑楼老街的瓶装酱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舌尖之味
酸咸腥辣
一切皆可承载
古人云:“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酱的味道复杂多样,吃酱首先品的是味。
以舟为室的陵水疍家人靠捕鱼虾为生,虾酱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厨房私藏。单看虾酱的外观,并不讨喜,呈褐色黏稠状,隐约可见未被捣烂的虾米。凑近一闻,一股咸腥味扑鼻而来,让初见它的人不禁眉头一皱,“这玩意儿能吃?”
这时,疍家人往往会用一句俗语回答:“疍家酒席全是鱼,疍家无腥不成饭。”有时受天气影响,吃不到海鲜时,这一勺鱼虾酱便是疍家人对腥味的一丝牵挂。
虾酱
其貌不扬的扁豆酱,铺在鲜鱼上时呈黑糊状,单看“颜值”,让人不太有食欲。但一筷子下去,当它的滋味在口腔中弥漫,酸中带咸,爽口开胃,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除了咸酸,在海南人的吃酱版图上,辣味,同样不可或缺。制作辣酱的黄帝椒,被誉为“中国辣椒之王”,因椒色金黄,状似灯笼,故被称为“黄灯笼”。用它制作的黄灯笼辣椒酱,集鲜、香、辣于一体,舌尖轻轻一点,辣味便直奔口齿,转而冲入鼻腔,辣得直接,辣得纯粹。
色泽同样偏黄的什锦酱,又叫琼酱,咸中带甜,是海南特色酱料中的“流量”代表,也是海南人“打边炉”的必备品。三五好友围桌而坐,每人的蘸料碟里舀一勺什锦酱,再加一点蒜蓉、滴入少许酱油,简单的美味沁人心脾。
时间之味
打磨发酵
酱坛蕴藏鲜香
绝大多数的酱都是发酵而成的,优质食材是美味的源头,时间是最高明的调味师。行走在四季的光圈里,打开酱缸闻香识海南,别有一番风味。
海南人制酱,追求极致的原味。将小海虾(海南人称“虾门”)磨成黏稠状,用密封的大酱缸发酵制成的虾酱,色泽红亮,酱质细腻,密封得越好虾酱的味道就越正。有些人家还喜欢加入高度白酒,酒的醇香与虾的鲜香融合,碰撞出奇妙的口感。
与虾酱相比,鱼酱的酿制周期更长一些。通常一个坛子里放四碗鱼、一碗盐,腌制五六个月方能完成。打开坛盖,虽有一股腥臭味袭来,尝上一口,却觉妙不可言。
如果说简单的制法能最大程度保留鱼酱、虾酱原材料的鲜味,那么精制而成的扁豆酱则是慢工出细活的代表。
在乐东黄流镇,钟永再家的扁豆酱颇有名气。他家坚持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扁豆酱,数十年间从未改变。买回的扁豆晾晒两天,洗净后放入大锅中煮至微微裂开,再倒入竹筐里晾干后,便可放于臼中捶打。经过10多分钟不间断的捶打,一颗颗扁豆早已变成泥状。
这时,加入蒜、盐、生姜等调味,看似步骤简单,实则考验功力。如果盐放多了,扁豆酱会变得咸苦;放少了,不仅会少几分香甜,甚至还会有霉味。只有技艺娴熟之人可以拿捏得刚刚好。放完调味料,这才到了最后一步——放入坛子里发酵,一般两天后就能食用。当然,若喜酸味,可以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让味道更浓一些。
扁豆酱焖鱼。苏隐墨 摄
百变之味
任意混搭
解锁奇特滋味
一碟酱能变幻出多少种味道?在海南人的餐桌上,答案可能是:N种。
海南人吃酱擅长“混搭”,无论是用作烹饪时的佐料还是用餐时的蘸料,酱坛子总能带来惊喜。
海南人对什锦酱的爱,几乎到了“吃啥都能蘸”的地步。热气腾腾的鱼煲有了什锦酱的加入,堪称画龙点睛;一锅满满当当的斋菜煲,食材和什锦酱相互成就;许多人心中“打边炉”的仪式感,来自裹满什锦酱的肉片;就连到巷口的糖水铺里吃腌菜,都要蘸上什锦酱……如此受老百姓喜爱,“琼酱”的美誉可谓实至名归。
另一位“百搭”选手,当数虾酱。当长于乡野田园的地瓜叶遇上手工酿造的“土”蘸料虾酱,一道颇具海南特色的家常菜——虾酱地瓜叶便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镌刻在海南人记忆深处的滋味。
除了炒地瓜叶,有些人还喜欢用五花肉蘸虾酱吃。刚一入口,唇齿间便咸香四溢,虾酱的加持让清淡的水煮五花肉变得回味无穷。海南部分地区的人们还创造了生芒果蘸虾酱的吃法,这样一个神奇的组合会在舌尖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令人好奇。
作为白切鸡、水煮鸭的“好伴侣”,蒜蓉酱自然有一席之地。夹一块嫩白的鸡肉往蒜蓉酱碟里送,当鸡油“邂逅”蒜油,鸡皮上的油光令人食欲大增。
即便在对食材之“鲜”有着严苛要求的海南人面前,蒜蓉酱也很有底气。烹制海鲜时浇上蒜蓉酱,能恰到好处地隐去海鲜的腥味,提升海鲜的口感。
“人气王”黄灯笼辣椒酱也不甘示弱,它在海南食粉人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腌粉、炒粉还是酸粉,加一勺黄灯笼辣椒酱,这碗粉便有了灵魂。
什锦酱。资料图
家乡之味
轻舀一勺
慢忆不老时光
如果你问海南人“哪种酱最好吃?”恐怕答案会有很多种,难分出胜负。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几乎无人不食酱。各式各样的酱,浓缩了人们关于家乡的点滴记忆。
别看黑乎乎的扁豆酱其貌不扬,它在乐东却有个文雅的名字——识字酱。相传,古时乐东一个村庄出了一位拔贡,他年幼时家境贫寒,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稀粥和扁豆酱。一次,他的父亲买回一斤肉,把肉吊在木钩上对他说:“你识字多了,就炒肉给你吃。”可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却始终不舍得将肉取下来下锅,孩子吃了许多扁豆酱,字也识得越来越多,最终考取了拔贡。
这样一来,村里就开始流传“扁豆酱养出了一个拔贡”的说法。从此,扁豆酱也被当地人称为“识字酱”,代代相传,甚至被用来教育孩子“不好好读书,就只能一辈子吃扁豆酱”。这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乐东人儿时的特殊记忆。
逢年过节,什锦酱频繁出现在各大集市上。比起用鲜艳的红纸包裹的各种年货,什锦酱的包装显得比较朴素。一个透明的玻璃罐子,没有任何标签,即做即卖,即买即食,凭的是老客和老板之间的相互信任。
对身处异乡、在外闯荡的海南人而言,一罐黄灯笼辣椒酱装的是浓浓的乡情。他们将此酱装入行李中,一次次从故乡往他乡。这世界上,辣椒常有,辣椒酱常有,而母亲手工制作的黄灯笼辣椒酱不常有。
天南海北,人生如旅,能够勾起我们味蕾记忆的,往往是故乡的风味。由此观之,酱之味,亦是人生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