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1月12日下午,忙完家里的事,临高县波莲镇多贤村村民陈俊志骑着电动自行车,赶往位于波莲镇美珠村的“农光互补”菜地。春节临近,市场蔬菜需求量增大,他想赶在春节前收上第一茬。

沿着村干道骑行,不一会儿,就见到一排排壮观的大棚。一块块长方形的光伏板整齐排列,组成一把把“保护伞”,“保护伞”下,种有香菜、韭菜、黄瓜、南瓜等。


(相关资料图)

这里是临高县粤水电波莲镇60MW农光复合项目现场,也是陈俊志的工作地点。

陈俊志(右)在杨超英的指导下采摘香菜。 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摄

停好电动自行车后,陈俊志掀开大棚防虫网,小心翼翼地沿着空地行走,来到自己负责的香菜地。海南之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顾问杨超英已在此等候。

“杨老师,您来得好早,这些香菜长势可还行,能采摘了吧?”见到杨超英,陈俊志热情打招呼。

“还行,部分可以采摘了。”

“长到25厘米的就适合采摘,太小的,先不摘,确保品质。”

“采摘完后,记得施足底肥,深耕、平整,为再次播种作准备。”

有着多年农业种植经验的杨超英,认真指导着陈俊志。去年7月底,经过与项目建设方临高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洽谈,海南之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项目基地,负责光伏大棚下的蔬菜种植。在除草、旋耕、平整土地等一系列操作后,去年9月,公司开始试种蔬菜。为了保证能种出菜、种好菜,杨超英经常来到菜地指导农户。

“香菜终于能采摘了,高兴哩。”陈俊志看着菜地里一片片嫩绿的香菜,蹲下身子采摘起来。今年39岁的陈俊志在亲戚介绍下,来到基地务工,每月能有几千元稳定收入。在基地里,像陈俊志一样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

不远处,临高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项目部副部长王巍正在光伏大棚巡检。对于他来说,保障光伏发电正常运转,是首要任务。

去年2月,在临高县委、县政府支持下,临高粤水电能源有限公司来到波莲镇投资建设粤水电波莲镇60MW农光复合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占地约796亩。

“去年9月底开始输电,目前还未实现全容量发电。”王巍一边检查,一边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在棚顶,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再通过南方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部分电量则提供给棚下蔬菜基地抽水泵、补光灯等使用。项目实现全容量发电后,年均可供应绿色电力约8354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3万吨。

走到一处白色的方形盒子前,王巍突然停下来,用测温枪测了测温度,确认温度正常。“别小看这个盒子,这是汇流箱,它可以将吸收的太阳能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再送往升压站进行升压,最后送到电网。”

这种“农光互补”的智慧农业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发电、种菜两不误,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这次香菜首次采摘上市,意味着试种取得成效,我们对这种农业模式充满信心。”海南之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博说,公司结合土壤、设施条件以及菜的生长特性等发展种植“15+N”种基本蔬菜,目前已种植约300亩,这些蔬菜主要提供给当地“菜篮子”公司和各地的农贸市场等。

接近下午6时许,天色渐暗。陈俊志看着采摘好的一捆捆香菜,欣喜不已。春节前,他负责的20余亩香菜有望全部采收,将供应临高当地市场。“如果可以的话,我打算把妻子也拉过来,一起种菜,一起增收。”陈俊志说。

(海南日报临城1月13日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