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8月8日,迎来立秋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了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如果暑热时间短,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都不充足,长势和产量会受影响。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

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而事实上,立秋不等于入秋,往往立秋节气之后,还将面临一段酷热天气。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这段时间通常是每年处暑后半个月左右,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渐渐凉爽起来。

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儿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所以立秋这天,民间流行“贴秋膘”,煮上各种各样的肉,“以肉贴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