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上海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了一场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激烈争吵,余秋雨恰巧目睹了整个过程。一位上海中年妇女被一名外地人碰撞了一下,妇女立刻皱起眉头,用上海话带有嫌弃的口气说了一句:“外地人!”尽管声音不大,但言辞却充满了攻击力。
外地人立刻被激怒了,毫不示弱地回嘴道:“外地人怎么了?也许你的存款连我的零头都不如;你说文化,可我孩子个个都有大学文凭!你们上海人有什么可自豪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番争吵引起了车上其他乘客的围观,上海妇女有些坐不住了,嘴里又嘟囔了几句,但全车的笑声掩盖了她的声音。
余秋雨坐在公交车上,目睹了这一幕,不禁被这个小小的场景所触动,陷入了深思:上海人到底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呢?于是,余秋雨将自己的思考写入了他的著作《文化苦旅》中,名为《上海人》!
余秋雨感叹说,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大街上。
"上海人"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群体符号,一种特殊的称谓。
作为上海的一部分,上海人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小气、自私、冷漠、吝啬、虚荣、势利、精打细算、精致利己、自命不凡,市井气最浓、却最缺少人情味,"看不起外地人","真正的知心朋友难寻"等等。
对于上海人,如果你曾与他们交往过,你可能会有相同的感受。上海人非常现实和精明,他们不会在宴会上大肆挥霍;他们不喜欢闲聊;他们不会刻意摆阔或面子;他们会用心思考,就算抽烟也会计算成本;他们时尚地打扮,却习惯在打折季购买品牌货。与其说他们缺乏人情味,不如说他们设立了明确的社交界限,上海人之间的交往淡然如水。
虽然余秋雨出生于浙江余姚,但在上海求学并工作了十多年,他渐渐将上海视为第二个家乡。对于余秋雨来说,上海不仅具有城市本身的文化价值,那些独特的上海人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作品之一,其中大多以名胜古迹和历史遗迹命名,唯独《上海人》一篇以探讨上海人为主题。余秋雨生动地描绘了上海人的形象,客观中立而真实,通过多个真实案例让人读后拍案叫绝,让上海人感到自豪,也赢得了外地人的认同。
然而,不仅仅是上海,《文化苦旅》中还包含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单单看到这些目录,就让人产生想要翻开书页的欲望,例如牌坊、寺庙、道士塔、废井冷眼、宁古塔、风雨天一阁、谢家门孔……每一个目录下都有让人唏嘘不已、关于古代文化的故事。
《文化苦旅》已经出版了30年,却始终保持着畅销的势头。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跟随余秋雨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名胜,通过他细腻如风的文字,开启一段又一段心灵的旅程。余秋雨通过描绘古今物象,将历史的深邃苍凉展现在纸上,同时呼唤着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对历史、对文化以及对生命的追问,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见解。
这本书中所展现的文化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让人感到敬佩。每个字、每个角落都透射着美丽。读者阅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贾平凹曾说:“余秋雨以独特的方式研究文化,开创了新的道路。他无疑为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铭记他。”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说道:“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正是由于作者的文化视角与精湛技艺,《文化苦旅》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部精品。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文化,展现历史,引发思考,这使得它不仅深受一般读者喜爱,也成为高校推荐的畅销读物。
余秋雨的其他作品如《文化四讲》《行者无疆》等,同样受到读者追捧,这足以证明他在当代文学界的地位及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生动的语言与文字之美,也透过他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华文明,这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秋雨及其著作《文化苦旅》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带给读者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思想冲击,值得我们阅读与推荐。如果您还未读过,我真诚推荐您抽出时间阅读,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