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8000米深处找油(主题)
近日,中国石化召开2023年科技进步工作会议,西北油田牵头项目“超深走滑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高效勘探关键技术”被授予中国石化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这是西北油田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这一奖项。2022年8月10日,顺北油气田基地被命名为“深地一号”,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深地工程”命名的油气项目。“超深走滑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高效勘探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全面应用于顺北油气田,为这一全球埋藏最深的油气田成功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资料图】
给“地下油气龙”画像
对于西北油田科研人员来说,在埋深超过8000米的地下找油,就犹如给这条位于“地下珠峰”的油气龙画像。
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占总资源量三分之一,已成为油气重大发现的主阵地。顺北油气田为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的特点。在生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一支由地质、物探、油藏等专业20余人组成的团队,进行了断裂带及断控储集体实验和野外地质考察等系统攻关。
直观的野外实物资料,精细的室内实验研究,为认清“地下珠峰”油气龙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首创提出走滑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栅状结构”空间模型,构成多组缝洞集合体在空间呈定向有序排列的“栅状”。同时,他们构建了走滑断裂“一体多栅”的规模储集体发育模式。
“认识到‘栅状’结构后,我们就需要去实现一次性打穿多个栅,也就是沟通多个储集体,这样我们就提高了油气的动用率,能够获得更多的油气,为顺北油气田数口千吨井实现提供了保障。”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韩俊说。
到达“珠峰”的“地下公路”
储层认识的改变,对物探、开发、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研人员创新形成超深走滑断控缝洞体角度域特征波场成像技术、三维立体量化描述技术和“三参数”靶点空间定位技术,解决了地震成像“看不清”难题,将断裂识别精度从30米提高至15米,有助于更好确认油气资源的位置。
“我们创建了‘一井多控’轨道设计方法、轨迹贯通控制技术、酸压长缝沟通的油气藏增产模式,尽可能多地沟通储集体,实现‘动的多’,确保能够采出更多的油气。”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顺北开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卢志强说。
这一系列技术实施,使得千吨井预测精度超90%,规模储集体钻遇率提升了16.5%,高产井成功率提高至90%。
目标瞄准了,修建到达“油气龙”的“地下公路”,最终使油藏从地下到达地表,这最后一关由钻井工程来实现。
在200摄氏度8000米的地下,坚硬的金属几乎就像“煮熟的面条”一样。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高温精准定向技术,构建起抗高温无固相钻井液体系,保证了特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藏高产井的效益勘探开发,实现“打得成”。
“大兵团”引来“金凤凰”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地区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副经理邓尚,作为项目联合攻关团队的一员,他和他的团队对“栅状”结构的提出提供着智力支持。
“通过‘大兵团’机制,我们和西北油田科研人员,实现了资料、认识、成果等多方面的共享,为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了条件。”邓尚说。
好的成果离不开好的管理方式。项目一方面集合了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的百余名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聚集了地质、物探、开发、钻井等多专业人员,强化联合攻关,实现项目高效运行。
不问单位、不问专业、不问出身,跨专业、跨单位、跨团队的引才用才机制,引来兄弟单位、各大高校的一只只“金凤凰”,组成一支支勇于攻坚克难的科研团队,通过理论研究、实验模拟、现场试验与规模应用,大家共同剖析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题,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着科学研究。
项目取得的地质理论、科技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解决了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了顺北油气田快速扩大,推动了塔里木盆地深层勘探,多次获石油石化行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