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讲的是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资料图)

2、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雷莎身边,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

3、所以,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

4、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

5、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

6、扩展资料《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7、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8、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

9、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

10、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

1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12、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13、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14、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了会喜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