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立足岗位、解放思想、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事迹
■ 海南日报记者 徐慧玲
下潜!下潜!千米海底,科技与考古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资料图片)
春夏之际,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开启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这也是我国深海装备技术近年来突破性进展的前沿应用。
“深海勇士”号背后,又是一群什么样的科技筑梦人?
资料图:“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记者 符彩云 摄
他们很年轻,科研骨干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他们的能力却毫不逊色,接连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们就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走进深海所,道旗上的大字格外瞩目,这正是深海所作为国家深海科技战略力量的使命和职责。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阳宁介绍,近年来,深海所以推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充分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全力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工作,在开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技术研究、水下考古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持续攻坚核心技术,不断探索海斗深渊,如今,“海底两万里”不再只是文学想象——
今年3月1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返航抵达三亚,圆满完成了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
2022年,我国“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共完成175个潜次,不仅作业能力达到世界先进,运维能力也达世界一流,并开辟了我国深潜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次次向深海挺进,参加海试的多个项目装备捷报频传的背后,是深海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专心钻研、埋头苦干和齐心协力。
在这里,有为中国深海科考创造多项纪录、国产深海设备突破万米挑战保驾护航的“深海工匠”周皓;有首位到达“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的华人女性科研人员、海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贺丽生;还有在海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国内外瞩目成果的李松海探鲸问海创新工作室……
阳宁介绍,深海所党委成立了4个攻关突击队,在航次中累计设立50余个临时党组织,逐步探索形成“团结协作、砥砺探索、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深渊科考精神,“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深渊科考理念,“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担当精神以及“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作精神,为完成海试科考任务和各项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深海所将牢记国家深海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职责,以推进我国深海科技事业进步为己任,继续在深海研究、深海应急和深海考古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勇攀深海科技高峰,不断提升我国在深渊科考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谈到未来的深海科创之路,阳宁语气坚定地说。
(本报三亚6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