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塑捡塑”。全球每年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计。世界环境日当天,在海南三亚,有这样一群“捡塑人”闯入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组的视野:她们自称“海的女儿”,3年时间里,坚守在家门前的海岸线上,清理垃圾,用行动守护一片蔚蓝。
三亚后海村的傍晚,游人如织,喧嚣热闹。当游人退去,轻柔的海浪声中,几抹蓝色的身影出现在海滩上,开始捡拾垃圾。
她们是当地的居民,平均年龄超过55岁,作为“海的女儿”的疍家大姐,3年来,她们坚守3公里海岸线,清理垃圾超60吨,用行动守护一片蔚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半辈子都在跟海打交道”
湛蓝的海水被大风卷起,上百只冲浪板随海浪起起伏伏。波涛上,人影跃上又沉下,仿佛自由的飞鱼在浪中穿梭。得益于全年不断的海浪和相对安全的海底地形,三亚后海村成为许多冲浪爱好者的心中挚爱。
后海村位于三亚海棠区藤海社区,这个曾经隐秘在山海间的小渔村,聚集着以船为家、逐水而居的600多户疍家渔民。
57岁的王连花正是其中一员,她一头短发,声音洪亮,黝黑的肤色是海风和日光给予渔家人的独特印记。
“大半辈子都在跟海打交道,与海为伴。”王连花回忆,10年前,自己的生活日常还是在夕阳西下时,向海出发,朝其取食,待到日出,驾着满仓渔船归来岸上歇息。日复一日,四季轮换,周而复始。
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后海村,王连花也洗脚上岸定居,出海少了,但对海的关心却没变。
“社区游客多,沙滩面积大,清洁任务重,卫生管理很难。”王连花还记得,随着游客一同涌来的,还有各种垃圾。“从日常生活的塑料袋、玉米棒、木棍、玻璃瓶、果皮、包装纸、烟蒂,到旧衣服、橡胶制品以及巨大的渔网,各种各样。”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评价后海垃圾多,心里很难受。”王连花想不通,好好的海滩怎么成了这般模样,作为“海的女儿”,她一直想为大海做些什么,却苦于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规模。
“不过,2020年开始,我们有了‘组织’。”王连花所说的组织正是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与藤海社区合作设立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2020年3月,三亚市正式加入世界自然基金全球“净塑城市”网络,同年年底,藤海社区及蜈支洲岛,被选中作为净塑城市试点区域。
这一信息,让一直想为海洋做些什么的王连花眼前一亮,她主动找到所在辖区居委会和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与另外4名社区居民一起,选择成为固定志愿者,参与到清理海滩垃圾和减少塑料污染行动中。
从那时开始,每周最少有2天,每次至少3小时,王连花和队友们都会沿着后海3公里的海岸线徒步一个来回,捡拾沙滩上的垃圾。
“没什么累的,说说笑笑就过了”
6月2日,游客还在睡梦中时,王连花已醒来。在家匆匆吃过早饭,她穿着蓝色的志愿者服,戴好斗笠,来到村口,不多时,杨亚娇、郑伍梅、张荣及林亚清也陆陆续续到了。
“姐妹们,那我们就出发吧!”手套、网袋、竹竿、磅秤……带好“装备”,大家穿过巷道,一路欢声笑语来到海边,开始捡拾海滩上的垃圾。
埋在沙滩下的废弃渔网,她们用手一点一点拽出来;看到废弃的玻璃瓶和塑料袋,她们半跪在沙滩上,一点点抠出来;被丢弃的死鱼烂虾,她们也戴上手套一个一个捡起来……
杨亚娇看得仔细,发现一小块玻璃碴,她会把周边的沙子都刮一遍,有时手指难免被尖锐物扎破流血,她就用海水冲一下,戴上手套继续作业。“我们受伤这都不是事,就怕清不干净,小孩子光脚跑来跑去,这一脚踩上去,可不得了。”
垃圾不多时,不到一小时就能清理完毕。多的时候,重达300多斤,垃圾袋塞得满满当当,拖都拖不动。
“不能把垃圾放在沙滩不管,一个人搬不动,那就两个人。”垃圾多的时候,郑伍梅和姐妹们就会拿出手腕粗的竹竿,从装满垃圾的网袋封口处穿过,用肩膀把这些垃圾“挑”去回收点。
用“挑”这个办法,也是郑伍梅和姐妹们在清理垃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背着容易被海水弄脏衣服,提着费劲且效率不高,用竹竿一次可以挑三四袋垃圾。”郑伍梅说,遇到不平的地方,她们还可以通过调节竹竿的高度灵活通行。
运到回收点的垃圾,大家还要进行分类、称重、运送、记录。张荣干活细致,负责进行数据统计和记录,林亚清熟悉磅秤,是称重的好手。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捡拾工作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五瓶水下肚,口干舌燥总算得到了缓解。
酣畅之时,不知是谁开了头,大家开始唱起熟悉的歌来。“疍家歌、革命歌,想到什么唱什么。没什么累的,姐妹们说说笑笑就过了。”
“能干得动就继续做”
三年来,6位“海的女儿”参加了300余场海洋清理活动,清理垃圾超60吨。沙滩上的垃圾少了,和垃圾一同减少的,还有对她们的质疑声。
“以前有些人不理解,说我们‘疯’,一把年纪了不在家养老,跑出去晒太阳。”王连花说,如今这些人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沙滩上,和她们一起捡拾垃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她们“爱海保海”的精神,不仅带动了家人,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社区年轻的民宿业主们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志愿者团体。
“禁塑”宣传栏、用海螺制作的冰箱贴、小夜灯……游牧虎帆船客栈专门留出一方小天地,作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点,用于开展宣讲及交流活动,为居民及游客传递“禁塑”知识。
目前,社区妇联组织的妇女群众、30家社区商户、在校学生以及游客也都加入了她们的队伍。社区周边居民及游客参与度不断提高,环保理念愈来愈强。
“如果不是她们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垃圾数据,打好了‘地基’,我们的工作就像空中楼阁。”在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看来,她们工作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通过对固定的海滩进行持续定期清理和数据监测,就可以了解这个点位海洋垃圾的情况,帮助我们分析原因,找出源头并阻断垃圾入海的链条,也可以为政府做决策提供依据。”
蒲冰梅透露,依托王连花等志愿者提供的垃圾数据,藤海社区在海滩增设了垃圾桶,同时增设了环卫力量,“现在垃圾能得到及时清理,海滩越来越干净了。”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组,为她们的努力,送上一份敬意:
大海很美,同样美丽的,还有守护大海的她们。烈日下,海浪边,她们的身影与海天相接,捡拾起别人不小心丢弃的文明,也定格出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一面,定格出“海的女儿”对大海的一片深情。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为林亚清,郑伍梅,张三荣,王连花,杨亚娇,张石清颁发天天正能量特别奖10000元与自然共生,同万物相融。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我们一起向她们致敬,敬热爱,敬行动。
如今,闲暇之余,王连花和姐妹们会沿着海岸散步,看到沙滩上的垃圾,她们会随手捡起放好,“能捡起一个是一个,捡拾海洋垃圾这件事我们还要做下去,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做。”
据了解,天天正能量是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包括《南国都市报》在内的全国近400家主流媒体共同打造的知名公益平台,以“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为宗旨,通过奖励小而美的凡人善举,唤醒人心,激励善行,推动社会向善向暖。自2013年至今,天天正能量累计已投入上亿元公益金,截至2023年3月底,获奖的各行各业基层群众有11722人。其中,《南国都市报》报道的正能量案例,共有近百人获得正能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