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一线蹲点
(相关资料图)
在海南师大琼中湾岭实验学校,学生们在练习合唱。
■ 海南日报记者 李科洲 曾毓慧 刘宁玥 谢凯
从破败凋敝到鲜花盛开,从濒临关闭到生源回流,从纪律散漫到书声琅琅——一所乡镇学校的变化,讲述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逆袭”故事。
这个变化,林翠不知道。她从邻县回流到这里就读时,学校呈现给她的,就已是这副“美丽”模样。
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湾岭学校学生。
这个变化,林翠也不必知道。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这个名为“湾岭学校”的地方,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她只觉得很踏实,也很快乐,“这里伙食好、环境好、教学好,我喜欢这所学校”。
学生在搭积木。
一位母亲的“心酸感慨”
“你大老远跑来教书的这个地方,能叫学校吗?”
“交卷啦!”5月18日下午,考完中考模拟考最后一门科目,海南师大琼中湾岭实验学校九年级(2)班学生林翠走出教室,跟上同班的堂姐林姿杏,两人相视一笑,成竹在胸。
行走在校园内,宽阔的水泥路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绿草如茵,夕阳洒向田径场、游泳池、文化长廊,将一个个活跃的身影拉长,融入无边晚霞中。
办公楼前,一排排棕榈树和枇杷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这方校园的美丽蝶变。
创建于1958年的湾岭学校,早些年办学颇有口碑,培育了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可到了2016年,这所占地面积超百亩的学校里,却只有81名初中生。
“你大老远跑来教书的这个地方,能叫学校吗?”2013年夏天,“80后”女教师黄瑶的母亲从贵州辗转来看望她,发出“心酸感慨”。所见所闻令黄瑶母亲愁容满面:校门旁,野蛮生长的杂草和灌木丛长得比人高,附近的老农催赶着几头黄牛在吃草;教室里,墙体上一道道裂缝让人触目惊心;办公室的天花板上,水泥块状物时不时会突然掉下来;一有学生在课间闹腾追逐,整个楼层都在颤抖……对于这些“旧事”,黄瑶记忆犹新。
到了2015年,琼中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将湾岭中心小学合并至湾岭学校校址。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的教学楼、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及田径运动场等场馆设施相继投用,原本“老破旧”的校园慢慢有了“精气神”。
林翠的父亲林树禄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多年前,他也曾就读于湾岭学校,对这里的印象是“教学质量差,学生常打架”。前几年,他听村里人说“湾岭学校来了个很有本事的校长”,村里不少熟人把子女转回湾岭学校念书。起初,他并不相信,直至2019年,得知自家大哥同时把3个子女从邻县转回湾岭学校读书时,他心动了,专程跑去学校了解情况。
“教室很新,教学设备很全,操场很大!”林树禄在校园里转悠了约20分钟,当即决定把两个女儿从邻县转回湾岭学校。
在湾岭镇乃至琼中,像林树禄这样的家长并不少。经统计,自2017至2022年,琼中乡镇学校回流学生达到2300余人,其中,湾岭学校初中部学生从81人增至近400人,小学部从500余人增至750余人。
高级教师吴雄彦为学生讲解难点。
竞聘校长的“教育良方”
从多年全县倒数第一,到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
在女儿林翠转学后的4年间,看着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林树禄不禁开始“检讨”当初对这所乡镇学校的“偏见”。
7年前,同样心存“偏见”的,还有一个人。2016年,通过海南“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在甘肃省岷县从事了18年乡村教育工作的包瑞,竞聘成为湾岭学校新任校长。
“中考综合测评,接连几年全县倒数第一!”包瑞回忆,当时的81名初中生近半数文身、染发、穿奇装异服,他还没“训话”两句,就遭到学生“嘘”声一片,甚至有人抡起啤酒瓶敲着门窗向他挑衅。
“是个校长就要有担当,是好汉就要迎接挑战!”履新时,当着全校教职工的面,包瑞立下了这番“誓言”。他铆足劲,一手狠抓教师作风,一手抓学生学风。然而,还没来得及烧旺上任的“三把火”,教师的表现,先让包瑞“上了火”。
包瑞介绍,2016年,湾岭学校每个初中年级都开设两个班,但因学生不断流失,每班仅剩十几名学生。于是,他提出整合资源“合二为一”的措施,却遭到几名班主任的共同反对。“管一个班十几个人都难,两班合并还得了?这班主任我可不敢当!”一名任教20多年的老教师心急火燎地对他说。
在这个节骨眼上,包瑞自告奋勇兼任了初三年级班主任,还腾出时间教授语文。“包校长爱讲文史故事,表情和声音很生动,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笑,学生听课都很专注。”林翠的班主任吉明鸿说。
“攻坚”第一年,包瑞带着全校师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7年中考,该校考生平均分增长70分,综合指标增长50分,两项指标增长率均为全县第一。
2022年3月,湾岭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达标;同年5月,琼中与海南师范大学签约合作办学,校门口新添了一块闪亮的牌子——海南师大琼中湾岭实验学校。
重新点燃的“精神之火”
“掐点下课回家”的教师少了,潜心钻研教务的多了
5月18日下午6时许,中考模拟考结束后,政治科目教师吉明鸿收好试卷后并未着急回家,而是回到办公室,开始批改考卷。
“有望冲刺省直属重点中学!”吉明鸿介绍,在这届初三回流学生里,林姿杏、林翠姐妹二人成绩进步很快。对于“好苗子”,吉明鸿总是乐意多看几遍考卷,再找找学生的“短板”,以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辅导。
吉明鸿依稀记得,截至2016年,与他同一批到岗的10名教师里,已有8人离职。
“包校长来之前,只要不和学生‘较真’,在这里当老师很轻松。”黄瑶回忆,那几年,大多数教师都是掐着点下课回家刷剧、带娃;校门口一家麻将馆甚至为教师预留了一张“专用麻将桌”。尽管多年过去,回想当初大多数教师的“摆烂”状态,黄瑶依然难掩心酸。
在黄瑶看来,正是包校长身上的担当与真诚,点燃了大家心中的那团“精神之火”。
渐渐地,越来越多教师开始比拼如何备好课、上好课,琢磨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部分老师还将原先在其他学校就读的子女“迁”回湾岭学校,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湾岭学校于2019年出台《教职工综合考核及绩效工资发放制度》,围绕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对教职工的绩效进行专项考核,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使教师之间每学期的绩效收入差距拉开至数千元。
数名受访教师坦言,制度实施伊始,不少人“不适应”,有背后发牢骚的,也有找主管部门“告状”的,但随着制度实施步入正轨,“不满”的声音少了,潜心钻研教务的教师多了。
自2019年以来,琼中开始实施“县管乡用”基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共遴选129名“农村特级教师”“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由此破解农村教师“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
一把青菜、一串黄皮、一袋莲雾……每到周日学生返校时,黄瑶等教师会时不时收到家长让子女捎来的“小惊喜”。尽管一再婉拒,可学生却“不听劝”。
“如果是几年前,哪能想到会有这‘待遇’!”黄瑶笑言。
健康向上的“特色学堂”
让更多孩子在校园中找到自信,享受校园乐趣
迈步转身,平稳有力;一招一式,行云流水……5月19日清晨,在湾岭学校运动场上,全体学生列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方阵,开启了每天课前的“相子道”武术校本课程。
“相子道”,是海南省武术协会研发的一项校园武术运动项目,主要由相子剑、相子棍、护具、服装、电子触感装置等组成。自2018年1月,“相子道”成为湾岭学校校本课程以来,颇受学生欢迎。
事实上,引进这门看似“新奇”的校本课程,背后亦有深度考量。
近年来,学生源源不断回流,给湾岭学校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在新生入学摸底考试中,约有半数小学生语数英三门科目总分不到100分;在中学,六七门科目总分低于200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单就中考成绩而言,湾岭学校从2016年的全县倒数第一,到最近几年拼进全县中上游,实属不易。”在琼中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看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开设武术、园艺、美工、篮球等“特色学堂”,让更多孩子在校园中找到自信,享受健康向上的校园乐趣,已成为该校落实落细教育均衡“利好”的重要举措之一。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南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继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和“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其中,琼中用好政策、落实各项行动方案,通过引进高质量人才、开展合作办学的方式,办好湾岭学校等一批乡村学校,促进学生回流,有效解决了“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
5月28日返校日,林树禄把林翠姐妹送进学校,望着她们的背影琢磨了起来:“孩子以后去城里读高中、读大学,花钱地方不少哩,今年得多割胶、管好槟榔园,多挣钱!”
*图片均由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日报营根5月28日电)
记者手记
“回流”更须“留住”
■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谢凯
作为一所乡镇学校,在全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学校从生源“外流”到“回流”,且实现“留得住”,在“逆袭”中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其模式备受各方关注与肯定,在令人惊喜之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与启发。
客观而言,琼中财政收入并不“宽裕”,但走进琼中湾岭学校、阳江学校、岭头学校等乡村学校,多功能教学楼、多媒体教学设备、塑胶跑道运动场及阅览室等硬件配套一应俱全,与城里学校并无二样。此外,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之时,不少乡村学校开设武术、足球、民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第二课堂”,闯出了一条“特色兴学”新路子。这一变化是琼中近年来“真金白银”投入办好乡村教育的缩影,为的是让孩子们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红利。
此前,生源不断外流,归根结底是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支乡村优质教师队伍显得十分重要。
症结已揪出,对策也已摆明,但为何在执行层面依旧“有点难”?海南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年,琼中分赴位于省外的几所国家重点师范大学招聘乡镇教师,在保证各项薪酬的同时,一度开出了“一次性给予20万元安家费”的承诺,但对于地处偏远的琼中来说,收效甚微。
如何破局?需要另辟蹊径。
自2019年以来,我省琼中等5市县率先实施“县管乡用”基层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琼中依托政策机遇招聘了一批农村特岗教师,其中,湾岭学校共计引进5人,岭头学校为11人,且大多为本地人。但“岗位有限”,仍是一个难题。
合作办学,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有效路径。琼中推进与省内外名校合作办学,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思源实验学校、海南师范大学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海南师范大学琼中湾岭实验学校、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琼中附属实验小学相继挂牌投用。引进的教师在主攻课业的同时,还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本校师资队伍水平。
就在今年5月25日,海南省教育厅发布公告称,计划公开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700名,其中琼中为20名,有望持续为乡镇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留住学生,就是留住亲情、留住农村教育发展的希望。如何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的好政策好做法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