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丰宁/文)范伟新作《漫长的季节》收官当天,豆瓣评分9.5分,创下近八年国产悬疑网剧评分之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更早上线的另一部悬疑网剧《立功·东北旧事》。同样由范伟主演,但从播出到收官,安静得好像没有来过。

这符合范伟投身新领域一贯的轨迹。


【资料图】

无论是从相声转型小品,还是从小品转型电影。几乎没有一次顺风顺水,中间总有波折。

不过不用替范伟担心,但凡有危机显露,他总有办法。

就像他曾塑造过的那些经典角色身上的困顿,无论多么沉重,终将被消解在一个个愉快的包袱当中。

这次也不例外。

总是差一点

范伟算不上天才,这一点他自己最明白。

“什么是天才,就是不费什么劲,又能把它做得很漂亮。可我是费挺大劲,最后做得只是差不多。”这是范伟在接受采访时候的自我剖白。

决定从事演艺事业那年,范伟拜沈阳曲艺团的陈连仲为师学相声,第一次听他说完一段相声,陈连仲安慰他:“孩子,你条件一般,我尽量教你,能教成我就带着你好好学,教不成,就算了,要有准备。”

后来开始和赵本山合作,包袱几乎都在对方身上,尽管两人已有包括《牛大叔提干》《三鞭子》在内多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但范伟的光芒几乎被压盖住了。

春晚小品的排练后台,赵本山更是疯狂,一遍一个样,一个小品能有几十稿,总能撞出新包袱,可对手演员的压力也是极大的。

同样和赵本山合作多年的宋丹丹就曾公开吐槽,“都成型的剧本,你老即兴发挥,谁能接得住?”

对于小品舞台,范伟又开始萌生退意。

彼时,北影厂筹拍《看车人的七月》,制片方考虑启用当时在春晚大火的范伟,但导演十分犹豫,怕他喜剧人的形象会让观众出戏。

刚开始走上电影道路,范伟自己心里也没底。参与电影《南京!南京!》时,那本就是一个厚重沉痛的题材“这个时候观众如果跳戏就坏了,可能就会断送我演正剧这个事儿。”现在回忆起来,他还是会觉得,那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坎。

距离一种理想叙事,范伟给人的感觉,总是差一点。无论这点差距,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造成。

就像电视剧《马大帅》中,他塑造的经典角色范德彪。真诚善良,他为了外甥女小翠的幸福,敢和一贯巴结的吴总硬刚。却也小毛病不断,爱炫、爱面,享受别人崇拜的目光。

还有新作品《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也不是现代观众心中理想的父亲的样子,时代烙印在他身上的那种“大工匠”的优越感,让他在面对任何人,都多少带着点“爹味儿”。

做事情也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想当然。剧中有一场戏王响看到儿子王阳在写诗,非要上手指导一下,原本充满隐喻的句子,直接被他改成了顺口溜。

王阳诗歌原文: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王响改编版: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响”

虽然差一点,但范伟有个好处,就是不放弃。他曾在采访中形容自己“我属于一根筋的人”。

刚开始学相声那年,范伟才16岁,以他当时的年纪,在剧团根本拿不到本子表演,范伟就自己模仿着《小说月报》上的日记写相声。

后来他创作的《一个厂长的日记》终于面世,表演时,却被团里的师哥师姐调侃“好像在读稿子”。

好在表演至少吸引了一个人驻足,就是当年北京的一个曲艺编辑。对方听完范伟的创作后,嘱咐当时剧团团长“那个小伙子念稿子的感觉很不错,将来可能有出息”。

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范伟被选中,去参加1986年的全国相声大赛,成了团里的骨干。也才有机会,遇见同是东北老乡的赵本山。

从“赵本山搭档”到“演员范伟”,这个转换范伟用了六年时间。春晚舞台上,那个让他与赵本山平分秋色的作品《卖拐》,是范伟和好友宫凯波,由医院的一点见闻,一句一句出来的小品剧本。

开始拍电影之后,他担心表演过程中过于投入,自己意识不到舞台式表演与电影表演的区别。电影上映后,他就拉上妻子,两个人一块坐在电影院,盯着银幕给自己找毛病。

这样“一根筋”的痕迹,也见诸于范伟塑造的角色身上。

范德彪就是一个“折腾不止”的人,他的“折腾”体现在为了生计奔忙:带领乡亲们投资、“忽悠”桂英餐馆转型、背靠“弗洛伊德”开展解梦业务……

有一段时间,范德彪的混剪视频在网上十分流行,甚至掀起网友对“彪学”的解构。

范伟觉得,范德彪可以和日本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的寅次郎放在一起来看,正是一种小人物“屡败屡战”的精神,给人以疗愈感受。

《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就是“彪迷”。在片场,范伟经常能看到辛爽穿着范德彪头像的文化衫走来走去。某种程度上,范德彪也可以视为理解王响的线索。

剧集临近结局,沈墨说出王阳是为救自己而死,正在驾车的王响听闻儿子溺亡的真相,激动到失神,一瞬间出租车撞向滩涂,燃起一片大火。

王响用身上的红毛衣汲水,盖在几欲爆炸的油箱上。这为他把沈墨拖入安全地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终,油箱炸了,沈墨活下来了。那件18年前王阳买给王响的红毛衣,在18年后,又救了沈墨一次。此刻,王响明白了王阳,他是自己的儿子,做了自己也会做的选择。

重重的心事得到一个轻轻的答案,老人有些恍惚。他佝偻着腰背,斜斜地望向天空,想起不幸开始的那个秋天,自己下岗,儿子、妻子先后离开。

一枚来自过去的雪花,落在现在的人脸上,“漫长的季节”终于结束了。

这是范伟新剧中,观众讨论最多的几个名场面之一。一个老人,为了解决人生的一个遗憾拼尽全力。范伟饰演的李响,在剧里自我介绍是“响亮的‘响’”。

其实,说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响”,或许更加贴切。

往前走,别回头

纵观范伟的演艺生涯,看似“一根筋”的执着背后,更暗含着一种“天无绝人之路”的乐观。他遇事很少有怨言,即便觉得委屈也更愿意用一种轻松的形式化解。

就像他30岁那年,从东北奔赴北京,找赵本山合作。到了才知道,找他演的小品已经过审,领导不同意换人。即便是这样,范伟没有愤怒,也不抱怨,他不想给赵本山添麻烦,一个人悄悄又回了东北。

还有后来拍电影,遇上片子剪出来和自己想得差太远,好的表演都没留下。但凡这种时候,他也几乎不和导演掰扯,只客客气气一握手,出去一跺脚就完事了。他在心里安慰自己“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范伟擅长自己给自己在精神层面上找到出口。赵本山曾表达过对范伟的第一印象:“本性善良、宠辱不惊”。

这和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系。范伟父亲就是个爱下笨功夫的文学青年,经常给报社投递小说和散文,但打开公文包,里面装的永远是退稿信。

后来终于有一天,父亲的文章在《沈阳日报》上发表了,范伟打开一看,哪是什么文章发表了,是沈阳某街道下雨漏水的新闻,报社叫父亲给做了一回特约通讯员。

“天赋没那么好,但又特别认真”。这股精神头,范伟用“可爱”来形容。

在《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看来,“这是在用一种乐呵的方式,将一些话题中特别沉重的部分消解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大部分东北人的精神底色。

正是经历过被时代痛击,才学会了自我纾解。

就像王响在18年的伤痛尘埃落定之后,穿过玉米地,遇见年轻时,开着火车意气风发的自己,明知下了火车,人生就会进入下坡路,但他依然挥着手呼喊着“往前走,别回头。”

那呼喊声中,是直面命运的勇气,也是让生活振聋发聩的回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