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端午节临近,新华社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发现,“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子现身市场,馅料名贵、包装奢华。为躲避监管,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并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

从媒体报道来看,有的热销粽子礼盒售价在500元以上,而在西南地区某市一家五星级酒店,一款“鲍鱼粽”礼盒售价近千元,里面只有12个粽子。一名在社交媒体搞所谓“土豪粽”代购的人员介绍,鱼翅、鱼籽、蟹黄等都能包进粽子里。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食品,吃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习俗,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一种情怀。而“天价”奢华粽子,显露出商家赤裸裸的逐利目的,不仅是对端午习俗的异化,扭曲了粽子原本承载的节日文化和情怀内涵,还是对淳朴民风的误导,对社会公德的挑战。

既然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或不愿消费,那么到底是谁在消费“天价”奢华粽子?在媒体记者的走访中,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在电商平台热销礼盒的热门评价中,表示用来送人的不少。由此可见,粽子这一传统节庆食物,存在着沦为“人情粽”“办事粽”的倾向。

其实,何止“天价”奢华粽子?近年来,“天价”奢华月饼,乃至于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天价”茶叶,等等,它们横行于市场,均是“买者不吃、吃者不买”。一些商家之所以要对像粽子这样的普通食品进行“天价”包装,针对的就是关系文化和送礼文化。如果任由“高价”食品在市场上横行,就会进一步助长社会不良风气。

因此,对于各类“天价”奢华食品,不能仅限于口头批评,还要予以强力遏制。近年来,相关部门多次出手遏制“天价”奢华食品,如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遏制“天价”月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公告》,对单价超过500元的“天价”盒装月饼从严监管,有力遏制了“天价”月饼不良现象。由此可见,打击“天价”粽子,首先应该划定生产或者销售红线,让商家不打生产高价食品的主意。

正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没有人购买“天价”奢华食品,就没有人生产与销售。由此来说,要防止“天价”奢华食品包藏“腐败馅”,既包括食品本身,也包括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的强化,以及廉政反腐制度的彻底落实。甚至可以说,相比食品本身而言,更需要从需求端发力,防止有人以传统习俗为外衣,进行隐蔽的人情交换、利益交换,导致权力滥用和制度废弃,以及公共利益受损、政府形象受损。

各地纪委、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反腐力度,将种种“天价”奢华食品,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对于用“天价”奢华食品进行利益输送与权力回报等行为,应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震慑。同时,用过硬的规章制度约束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进一步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当人们不再送礼拉关系,“天价”奢华食品就会失去市场需求,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针未尖)

来源:北京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