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时钟指针指向12时52分,一场6.8级地震袭击甘孜州泸定县。一时间,房屋倒塌,青山破碎,巨石翻滚,道路阻塞,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强烈的地震波传至150余公里外的中国电建成都院,干部职工没有慌乱逃离,他们逆行、坚守,迅速启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分工协作、按部就班地处置各项工作。


(相关资料图)

类似的情景,在汶川、芦山、九寨沟地震和茂县叠溪山体垮塌、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等灾害发生时也出现过,一个央企的责任担当总是在危急时刻充分彰显。

震后“孤岛”

作为水电设计强院,成都院在甘孜州设计建设了诸多大型水电工程。震后的工程安全关系到百姓生命财产,也影响抗震救灾的能源供给。

泸定地震发生时,成都院20多个项目处于影响区。各单位紧急排查震区项目;依托专业经验和研发的数字流域等平台系统向四川省应急管理厅、能源局上报信息;成立应急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做好处理堰塞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准备——这是地震后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而技术支援可有效化解或降低灾害影响。

距震中仅21公里的大渡河流域超高拱坝电站大岗山工程,装机容量260万千瓦,最大坝高210米,坝址靠近地震断裂带,容不得半点闪失。然而,震后的大岗山却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一时成为“孤岛”,紧张的气氛迅速弥漫开来。

专家组对大坝进行观测

余震中的逆行

大岗山的境况让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十分担忧。“只有亲自去调查,去触摸,去分析,才能给出答案!”英雄,就在危难时挺身而出。

成都院张顺高、邵敬东等6名专家,克服成都当时严峻的疫情影响和重重阻碍,毅然奔赴震区进行工程排查、震损调查和专业评估。这支专家团队经验丰富,最年轻的冯宇强也参与过多次技术救援。

邵敬东,是团队中的2名女将之一,她是水电行业资深专家,也是大岗山设计总工程师。她急迫想知道,成都院设计论证二十年、建设了十年的电站,又是世界上抗震等级标准最高的电站,在泸定地震中受到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电站的选址是不是科学?当时的设计措施是否合适?一连串的问题,让邵敬东无法静坐后方。“我要去工地!”邵敬东早就下定决心,她必须去现场看看,这是一名工程师最本能的决定。

团队合作,往往是关键时刻制胜的法宝。成都院第一时间成立包括国家勘察设计大师王仁坤在内的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组,做到前后联动、有序推动,最大程度发挥技术力量,为工程提供权威评价。

险情当前,专家们一刻不停歇,冒着余震奔赴现场。一路颠簸,余震不断,不时有落石滚到路中。在隐患排查组长张顺高看来,这一次带队“出征”,是工作以来最为曲折和危险的一次。晚上10点,车辆终于安全停在了大岗山营地。

大坝无恙

大岗山的夜,并不宁静。余震震落的石头不断翻滚,发出隆隆响声。这一夜,专家们没能安睡。

天刚亮,专家们就开始在近200米的大坝内部开始徒步检查。对大坝的“体检”,精力消耗很大。“比预想的好多了。”眼前的“异常”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大岗山的无恙让他们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松下来。

除了大坝,电站其他主要建筑物和重要边坡,专家组都进行了全面细致、有针对性地排查,并结合监测数据,形成了初步检查结论:大坝在震后无损伤破坏,工程边坡及抗力体边坡完好,主要建筑物未受不利影响,可以正常运行,持续发电。

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涂扬举认为,大岗山水电站勘察选址优良,是本次破坏影响小的重要原因;设计和建设水平卓越,确保了主体建筑在强震下能安全运行。

大岗山水电站

继续坚守

业主方的评价,是对成都院几十年匠心付出和此次紧急支援的极大赞誉。“事实证明,大岗山的设计是完美的!”邵敬东舒心一笑,脸上的倦意一扫而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说,为攻克抗震难题,设计团队继承成都院多个特高拱坝设计经验,开展无数科技攻关、不断创新设计理念,才提出全面系统的强震区特高拱坝抗震加固措施。芦山地震发生时,刚浇筑110米的大岗山大坝就经受了一次考验。泸定地震,再次检验了大岗山的建设成效。

排查结束的第二天是中秋佳节,张顺高和另一位专家选择留下来。他们在余震中,继续坚守大岗山,“想业主所想,急工程所急”。隐患并未完全解除,成都院还将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呵护”大岗山。

人民利益至上,工程安全至上。再艰难的选择,再危险的逆行,都是中国电建的红色担当、使命践行!(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供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