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娘家人”故事】
致富路上的“工会莹姐”(主题)
【资料图】
阅读提示
解决夜间道路照明问题、打造新乡村文旅模式、引进企业流转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周少莹在驻村期间迎难而上,用一件件实事推动昔日的穷乡大变样,帮助村民致富。
平整的土地上,一片绿油油的番薯苗在阳光下展露无限生机,这片已经弃耕了20多年的撂荒地得到“重生”……这是记者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桥头镇新兴村看到的场景。
昔日的穷乡大变样,离不开广东省乡村振兴佛山市驻肇庆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新兴村第一书记周少莹的付出与推动。周少莹原在佛山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佛山市工会职业技术学校等单位工作。根据组织安排,2021年6月开始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驻村期间,她以迎难而上的干劲把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写进田间地头,被一些村民亲切地称为“工会莹姐”。
灯亮了,生活便利多了
桥头镇新兴村主干道西接X424县道,东连新宁村,全长5公里,是新兴村和新宁村两个行政村1.6万余名村民的出入主道路,一直没有路灯,村民夜晚出行极不方便。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筹集资金困难,安装路灯成了难题。
为尽快解决夜间道路照明问题,周少莹和同事们对道路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反复研究确定路灯安装位置和数量。路灯安装方案确定后,她第一时间向佛山市总工会报告并得到大力支持,10多万元工会专项帮扶资金迅速到位,周少莹还发动企业筹资捐款并带头捐款,共筹集爱心资金10万元,帮助解决亮化工程材料款问题。
如今,14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这段全长5公里的主干道,更是照到了村民心坎上,村民们称它为“工会路”。
“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了回家的路,而且晚饭后我们还可以在村口散步,或者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生活便利多了!”村里的一位老人说。
打造“红+绿”文旅模式
结合当地实际,周少莹设法盘活“红色资源”,深度挖掘桥头镇宿安村革命老区的特色,融合原生态的绿水青山乡村风光,将周边燕岩、燕山、世外桃源等景点、乡村振兴治理示范项目串联成线,再充分发挥桥头镇企业、村集体和村民内生动力,打造“红+绿”疗休养结合的新乡村文旅模式。
整合优化当地文旅资源后,周少莹根据各级工会开展职工疗休养活动的情况,推动佛山市首个市外职工疗休养合作单位于2022年5月在桥头镇挂牌落地,并组织开展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夏令营等活动。此次活动既体现了佛山市总工会凝聚职工力量,帮助职工子女在假期实现自我增值作用,又展现了佛山驻永固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佛山驻桥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打造“红+绿”文旅线路,以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在周少莹的协调带动下,短短3个月,当地吸引了佛山职工和职工子女开展活动318批5763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消费和农村旅游发展。
复耕撂荒土地变废为宝
新兴村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极不稳定。周少莹深知,要让村民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产业才是长久之计。她和新兴村“两委”干部经过全面摸排调研,引进企业流转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
虽说新兴村的241亩土地撂荒已长达20年,但涉及168户1021人,流转起来困难重重。周少莹在村民和企业之间来回奔走沟通,消除双方疑虑,通过她和工作队、镇村干部不断地入户讲解等工作,最终取得全体村民的同意,于2022年5月签订流转合同。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首期投入235万元,启动241亩红薯、水果玉米种植,后期逐步扩大规模至1000亩,还配套建设水果玉米初加工厂和红薯淀粉深加工厂。
撂荒土地从此变废为宝。在引领村民致富的路上,周少莹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引进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庄稼汉”成长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帮助他们勤劳致富、智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