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生
(资料图)
近日,河南新郑第三中学的刘教师上完网课后在家中去世,有媒体说,刘老师上课时遭遇网暴。当地教育局表示,有关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去世教师的死亡原因现在尚不能定性,调查结果后面会向社会公布。”
在互联网上,入侵网课捣乱的行为被叫做“网课爆破”。据刘老师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上网课时,直播间被人侵入并故意播放刺耳音乐,甚至恶意威胁,种种话语不堪入耳。课后,刘老师倒地猝死。家属认为,网络暴力是导致其心梗发作的原因。
刘老师的意外去世令人悲痛,这与“网课爆破”是否有因果关系,还需等待调查组的结论。
“网课爆破”已不是首次发生,可能是因为这次“出了人命”才引发公众关注。“网课爆破”本质上属于网络暴力,之前的德阳女教师自杀、刘学州自杀等涉及网暴的案例都令人触目惊心。
分析网暴的“基础逻辑”,首先是标准问题,有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标准强行套在他人身上,谁与众不同就攻击谁;不同的语境会产生不同理解,除了明显的恶语,有人很难明确区分什么是合理批评、什么属于网曝,有些施暴者或许自始至终都不认为自己在作恶。
其次是成本问题,正如有网友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联网舆论场更是个表面匿名的江湖,这样谩骂、暴力等行为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太多约束和道德成本”“网暴的本质是零成本满足人们攻击性的需求”。
图源 新华社
必须说明,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网络暴力都是违法的。而“网课爆破”提醒我们,如今网暴已经出现变种,似乎有蔓延之势。千万别以为网暴跟自己无关,“我们可能正在遭受网暴,也可能是网暴的施害者;我们可能是潜在的被网暴者,也可能是潜在的施害者。”
设想一下,当我们这些普通人遇到网暴该怎么办?
个人层面除了投诉反馈给系统外,或许只能把手机电脑暂时关上。近年来,有关方面在加强治理网暴上做出不少努力,如实施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治理效能正在释放。同时,治理网暴还需要鼓励引导更多网友发挥善意的分量、正义的力量,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中激浊扬清,自觉抵制暴力言论。
图源 中青网
更重要的是,平台作为技术支持方、基础服务提供方,应当在技术向善上多一些设计来封堵漏洞。比如,丰富主持人功能并简化操作难度,一键设置“班长”“秘书”等将操作权限转移给专人,一键举报反馈等。
互联网普及以来,我们遇到过不少新问题,也见证了逐渐完善的技术手段所发挥的事半功倍效果。
早年间,网络社交账号常常出现盗号、密码失窃等,有关平台企业升级加密技术,夯实防盗网,如今盗号现象越来越少;若干年前,社交平台上“人肉搜索”、网恋引发犯罪等不时引发公众忧虑,随着互联网实名制的全面推行等,前述现象大为改观;短视频、直播平台的擦边表演、带货,以及电商平台的好差评灰黑产,近年来也在技术升级中得到遏制。
就此而言,治理网络暴力,技术层面大有可为,也必须积极作为。网络发展不会停歇,相应的产品、应用也将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任由网暴变种、蔓延,不能眼睁睁看着“任何一个我们”孤立无援地倒下。构建网络空间的和谐秩序,我们急需技术的加持和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