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旨在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从本期起,本版将围绕多个重点行业从行业政策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在华经营情况等方面入手,全面呈现各行业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情况,展现中国高质量利用外资的成效。
第五届进博会越来越近,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和她的同事们也愈发地忙碌。在这届进博会上,拜耳的展台面积在第四届的基础上增加50%,为历届之最。
【资料图】
在处方药领域,带来今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的治疗药物;在影像诊断方面,带来3款中国首展的创新、智能化的影像诊断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健康消费品方面,进行多款产品的全球首秀……在华发展140年的拜耳集团借助进博会展示着其对中国市场广阔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医药制造业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近两年来,在国家持续推进医药领域改革和优化产业政策的促进下,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不,和拜耳一样,多家医疗领域跨国企业在进博会平台展示首发首展的前沿科技和创新成果,并借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加速创新成果引入和落地。
政策推动 促外资药企发展稳
近年来,中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药领域改革和支持规范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为医药制造业健康发展和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2021年,中国相继发布《“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全力做大做强医药产业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而且提出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引导全球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率先在中国注册、支持境外新药和医疗器械在境内同步上市等政策举措,拓展外资药企在中国发展的市场空间。
2021年6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将部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市场竞争较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采购范围。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机制下,2021年外资企业集采参与度有所提升,药品纳入集中采购的外资企业比2020年增加了3家。
与此同时,今年5月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中,医药制造业的鼓励目录相比2020年版新增了2条,共包括16个条目。随着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准入谈判进入常态化,外资药企也享受到了药品审批与医保目录纳入“无缝衔接”的红利,一些品类药物已成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的主要来源。
今年6月,针对外资药品生产和医疗器械企业,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药品上市审评审批、国际规则转化等8个方面,强化为外资企业服务工作,促进外资药企在华发展。
吸引力强 助外企研发本土化
受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驱动,医药制造业对跨国企业投资的吸引力较强,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鼓励医药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的促进下,一些外资企业积极投资医药制造业,相关生产和研发项目纷纷落地。同时,外资药企加速推进本地化战略,从研发到生产制造,甚至供应链都转向本土化,推动在华医药产业链优化升级。
同时,外资药企在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早期研究、临床试验、教育培育等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研发本土化,对医药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有数据显示,2020年外资药企研发机构数量达483个,比2019年增加了48个。研发机构经费支出达149.1亿元,比2019年提高0.9%;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700件,比2019年增加了6.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比2019年增加19家。越来越多的外资药企正在以“中国创新中心”或“创新开放平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中国本土创新公司或项目加强合作,外资药企在华研发呈现出从自建内部研发中心到与中国化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规模以上外资医药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从5219.7亿元增长到5652.6亿元,利润总额从652.1亿元增长到901.6亿元。在华外资医药制造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尤其从营收利润率来看,规模以上外资医药制造企业营收利润率从2016年的12.5%上升至2020年的16.0%,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记者 晏澜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