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
(资料图)
从大踏步转向小碎步,从面转向线和点,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发现和改善小微问题,医保改革的努力可谓顺应了改革的规律,契合百姓的期待。
据6月19日《工人日报》报道,6月1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推出首批16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针对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保信息查询、医保电子凭证就医购药等百姓办理医保业务的堵点和难点,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创新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近年来,我国持续不断深化医保改革,努力扩大和提升医保的保障范围和能力,包括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救命药”带量集采降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等一系列硬核举措频频亮相,大大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
同时,现实中尚存一些流程和环节上的障碍,比如,一些地方医保转移接续办理速度慢,医保异地就医备案程序繁琐,个人缴费记录、医保账户、医保药品目录等信息查询不便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改革成效,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木桶“最短的木板”,影响相关人群享受医保待遇,制约医保改革政策善意的最终触达。
“优服务”“一站办”“减跑动”等,此次国家医保局推出的便民措施,正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其中很多措施对相关人群来说十分解渴,比如,“发生急诊抢救时,参保人员未办理异地就医备案的视同已备案”,消除了突发疾病患者在非参保地就医的后顾之忧;“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体现了医保大网更广泛覆盖、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的改革诚意。
医保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此次推出的便民措施具象可感,诸如“基本医保跨省转移接续时间由原来4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在有条件的银行营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定点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等场所设立医保自助区,方便群众查询个人缴费、账户余额等群众关注的医保信息”等,其中,有些举措是针对之前不少地方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有些则牵涉小部分人群、发生频次较低。这样的微改革无疑有助于打通医保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盲区不断缩小,惠及更多人群,提高医保的便捷程度,改善更多参保者的参保体验。
在构建起基础框架后,后续仍需不断进行精细化修补,这是很多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客观而言,面对庞大的参保人群,以及不同地区在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我国现行医保体系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认清这一现状和形势的基础上,从大踏步转向小碎步,从面转向线和点,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发现和改善小微问题,医保改革的努力可谓顺应了改革的规律。
近年来,一些地方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将医保服务纳入帮办代办服务清单,满足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一些地方在医保服务窗口设立“好差评”评价器,通过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等全链条机制,助推医保事项经办服务质量提升;还有,去年底国家医保局发文全面排查并取消医保不合理限制,强化医保基金使用的便民性——不难看出,医保改革在努力契合百姓的期待。
无疑,及时倾听、吸纳群众的建议,提升医保服务的便民程度,改革举措才能更有的放矢,更接地气,更直抵人心。
从多项户籍业务、婚姻登记等个人事项跨省通办,到一系列医保便民举措的相继推出,拓展服务版图,让民生公共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我们乐见更多相关民生改革的出台,让广大百姓尽享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