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蹲点影像】
4月13日下午,马驹桥一劳务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在门口休息。
【资料图】
6月4日4时43分,马驹桥路口挤满了找工作的打工者。
6月9日清晨,在距离兴华中街不远的一处空地上,几名刚睡醒的农民工正在谈论找工作。
6月4日下午,在马驹桥一拆迁地上,一名打工者晒着太阳玩着手机。
6月6日6时6分,罗勇强在街头一边吃着1.5元一个韭菜鸡蛋馅儿的包子,一边在人群中寻找工作机会。
6月9日,在距离金马商场不远的一个路口,几位上了年纪的农民工正在等活儿。
6月4日5时6分,大量农民工为能第一时间抢到工作机会,已从街口涌到马路中央,造成道路堵塞。
6月8日晚,紧邻漷马路的城中村。在这里,一晚上20多元就能租一个床位。
6月9日5时2分,一名招工的男子在街头介绍自己招人的工作要求以及薪资待遇,当天他在这里招到了3名工人,人均200元一天。
6月3日晚11时47分,几名农民工在路灯下纳凉、下象棋。在路对面是一处灯火通明的娱乐场所。
6月8日下午,在一处废弃的集装箱内,来自甘肃的一名农民工结束工作后正吃他当天的第一顿饭。为了节省开支,在天气转暖的时候,这里的不少务工人员会选择在户外过夜。
6月8日晚9时,罗勇强在一家中介公司询问当天的招工情况。
在北京东南六环边上,有一个叫做马驹桥的乡镇。因常年聚居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久而久之,这里自发形成了北京大型的“日结工”劳务市场。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低廉的房租,使得这里成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京落脚的第一站、奋起的出发地、失意的避风港……
6月9日,凌晨4时30分,天蒙蒙亮,紧邻北京最大新兴工业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的马驹桥一带,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喧哗。
在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的漷马路旧线与兴华中街的十字路口,作为马驹桥著名地标的“金马商场”是最先热闹起来的地方。晨光越过地平线,光柱照在街口每一个人的脸上,影子拉得老长,填满了人与人之间所剩无几的空隙。
人们有的从附近城中村里走出,有的从街头醒来,从零零散散的几个人到人声鼎沸,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这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劳务市场,在这两条街上集中着二三十家劳务中介公司,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劳务一条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房租,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常将这里作为来京务工的第一站,生活、趴活、上工……周而复始。与正规招聘市场的劳务人员不同,这里的劳务工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没有学历和技术做敲门砖,有的只是一身力气。
“上人了!上人了!工地工地!180元一天!”凌晨的安静,在招工人的叫喊声中被打破。不到两嗓子的工夫,人群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招工人围住。几番交谈,口头协议达成,上车,走人。
这里招的大都是日结工,有的去工地、有的去工厂、有的去物流公司……
在其他人争相登上面包车前往工作点时,也有人一直坐在路边的台阶上,看着手机,连头都不抬一下。
“早上的活儿,大多数都是很挑人的,身体不好不行,年龄超一点也不行,基本上超过55岁就不要了。现在活越来越不好干,价钱还比前两年都要低。”来自河北邯郸的老李说道,自己刚满50岁,来马驹桥已经十几年了,前几年是在附近的厂子里工作,后来厂子破产了,就开始来这边打零工。“多攒点钱,家里的孩子还要上学、娶媳妇。”老李一边说着,一边伸着脖子寻找自己的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招人的工头和劳务中介逐渐减少。这时天已经大亮,气温开始升高,但是这个街口依旧“人满为患”。并不是所有人在这里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的人已经开始放弃了今天的趴活,开始和身边的人侃起了大山,也有的人依旧在街口张望,“再等等看”。
“家里也不知道我这个情况,就知道我在外面打工,我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也不敢说在外面有多苦”。来自河南的郑嘉群,刚刚来到马驹桥,30多岁的他想靠着一身力气给自己的家撑起一片天。
“我们都习惯了,身边太多干一天休三天的人,还有的干半个月,休息三个月呢。现在长活都压钱,日结的都要工作12小时才可以,虽然挣得少,但能看见现钱,累了就休息,没钱了再说。”生于1997年的刘晓坤说,自己没怎么念过书,很早就来北京打工了。“有钱了住单间、没钱了睡大街”。刘晓坤也曾梦想着在马驹桥能闯出一番天地,但现实的无奈让他关心的只剩下眼前的工钱和饭钱。
曾有人感叹北京在这里折叠,一边是孕育着商机的经开区,一边是混乱的劳务市场,而每天穿梭其间的就是生活在这里的数万名外来务工人员。
这里在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栖息地的同时,也成为有些人失意时的避风港。“落魄必闯马驹桥”的顺口溜就是人们对马驹桥的另一种诠释。
来自东北的罗勇强,曾是一名创业青年,做生意赔钱后,便来到马驹桥。为了节省开支,他住着450元一个月的单间。爱干净的他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内的空气里弥漫着花露水的淡淡香味。
“都有难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有落魄的朋友没钱来马驹桥找我,我一定会带他吃一口热的。”生活在马驹桥,罗勇强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他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在罗勇强看来,自己目前的窘境是暂时的,“但人就像弹簧,现在已经触底了,期待反弹的那一天”。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蹲点手记】
爱恨交织马驹桥
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说,采访马驹桥劳务市场是我学习摄影以来最兴奋也最纠结的一次拍摄。之所以兴奋,是因为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很难接触到的题材。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当我面对一个个陌生面孔时,我无从下手,也不知如何审视这一现象。
这里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属地管理者不止一次痛下决心治理,但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这里又是外来务工人员在京少有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能够谋一份差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引发的纠纷和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
马驹桥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招工乱,而乱招工的对象不少是那些被正规劳务市场拒绝的低技能劳务工。超龄的老年农民工、因病无法通过体检的青年人、征信黑名单上的“老赖”、破产待业的小老板……他们也想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停止漂泊,然而现实的种种经历也常常让他们无奈地选择了马驹桥。
矛盾在这里凸显,似乎也在这里化解。
“我觉得马驹桥是为我们在这个城市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有了继续留下来的可能。”一位常年在此趴活儿的力工这样描述马驹桥对他们的意义。但从现实来看,马驹桥劳务市场的存在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地方。
城市要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要生存。“疏”与“堵”如何权衡?当这种两难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时,马驹桥的存在似乎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观察城市发展的样本。如何治理,考验着社会的包容和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