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开新局 喜迎工会十八大·最美职工】
上下求索勇攀“智高点”(主题)
在潘阿锁眼里,电梯是有心跳的:“你看那上上下下的节奏,像不像强劲的脉搏?”
(资料图)
入行十余年,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副部长潘阿锁对电梯的这份痴迷从未改变。翻开他的笔记本,不论是未解决的难题还是灵光一闪的创意,前面都会打上一个圈,完成之后又打上一个叉,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入行以来他写满了30多本笔记本,摞起来足有半人高,从起初的一个个行业痛点,到当下的种种人性化创新,都在这一次次从圈到叉的突破中得以实现。
当初的门外汉如今成了行业专家,潘阿锁想的是为行业多做新贡献。潘阿锁说,自己愿做电梯井里的绞轮,“不必注意到我,但承压负重肯定有我。”
打破技术垄断
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上,各行各业令人耳目一新又极具实用性的发明创作层出不穷。高规格的国际赛场上,斩获一项荣誉已属不易,电梯行业却能连续两次荣获展览会金奖,凭借的正是潘阿锁发明的高速电梯钢丝绳补偿及涨紧装置技术、电梯用底坑检修平台装置技术。
大楼越修越高,电梯高速运转带来的平稳性、使用寿命和维护难度,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潘阿锁曾为此苦恼不已,特别是听到因此产生了多起安全事故后,他默默地把破解难题的压力扛在了自己肩上,把所有闲暇时间都投了进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骑车他刹车不及滑到在地,面对着山地自行车前面两个减震的机构,他激动地大喊一声:“对了,就是这样!”完全没有顾及伤痛。最终经过反复试验,一套液压传动的减震机构走出了实验室,实现高速电梯核心部件的进口替代。
潘阿锁“解锁”的国外技术垄断并不止于此,“我们要做的,就是靠自己的民族品牌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速电梯,让我国电梯技术达到新的高度!”曾经,高速电梯研发技术都由国外垄断,价格奇高,一部电梯就要价上千万元。他带领团队深耕研发领域,仅2017年就完成了40多项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完成了10m/s超高速和层间距可调节双层轿厢智能电梯的研发,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在层高不同的大楼间使用双轿厢的难题,一次运输双倍客流,而成本仅需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
潜心钻研技术的潘阿锁,获得20余件授权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他的4项电梯先进技术已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创造了8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不断学习,传承技术
如今站在国际电梯领域研发第一梯队的潘阿锁,起点只是一名技校生。入行的头几年,他连电梯的设计图纸都看不懂,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徒开始。
逆境从来不是放弃的理由,他随时向工程师、老师傅们请教学习,午休时在职工书屋里捧着专业书“啃”,下班后在宿舍里记笔记、抄重点……5年时间,潘阿锁把所有类型的电梯都钻研了个遍,“回头想想,正是那段日子的苦学为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有所成之后,破解技术封锁的难题又成了他的考验。“起步的时候异常艰难,国外公司对许多电梯技术保密,更不用说图纸资料和关键参数。”潘阿锁从不轻言放弃,“我们虽然不了解其内在结构,但知道它的基本物理原理。”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潘阿锁和团队攻克的难关越来越多,他成为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首位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
如今,这些经历成了他现身说法的宝贵材料。电梯维保属于高危行业,许多人都难以在这一行坚持干下去。“时代在快速变革,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一线职工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进行技术创新。”他希望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
“技术,只有传承下去才有价值。”潘阿锁运用自己长期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潘阿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还兼任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讲师。如今,他已培育徒弟15名,每年为企业和社会培养200多名电梯行业技术人才,解决电梯行业产品售后服务人才紧缺难题。
通过革新助力“住有优居”
在潘阿锁眼中,电梯是老百姓从“住有所居”迈入“住有优居”的重要一环,自己能做的革新还有很多。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53.6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老旧小区的加梯工作已刻不容缓。对潘阿锁来说,做好电梯工程就是保障民生、“梯升”生活品质的具体实践。2019年,针对老楼加装电梯的底坑深度本身普遍存在不足,他勇于攻坚,发明了电梯机械阻止装置技术,保证符合标准的底坑检修空间,使得浅底坑深度得以实施,电梯井道底坑深度降低了50%以上,突破老楼加装电梯技术难关,成为加装电梯推进背后的技术支撑。
随着电梯需求量增大,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相应增加,潜在的出错概率也会加大。潘阿锁敏锐地发现,若将设计图纸标准化,能显著减少工作量和出错概率,更可以进行参数设计开发,满足电梯行业内的多元化需求。于是,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身体力行地做好图纸标准化,更带动设计人员开展图纸标准化设计,为更多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入“住有优居”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