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左摆臂”“前走小车”“起钩”……伴随着一阵清晰的指令,广东省广州市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海灏生物科技总部科学园项目(以下称海灏项目)1号塔吊准确地吊起一斗混凝土缓缓升空,5分钟后又缓缓下降,开始新一轮的材料运输作业。
【资料图】
临近中午12点,上午的作业告一段落,一道蓝色的身影从52米高空的塔吊操作室向下移动,只用两分钟时间便回到了地面。“我叫袁连弟,是贵州毕节人。”尽管介绍自己时有些害羞,这位有着一头乌黑长发的塔吊女司机,却是项目上有名的工地巾帼。
争夺百米高空的一席之地
2017年,为了赚更多钱养活家庭,原本在老家照顾孩子的袁连弟,和丈夫背起行囊走出了贵州,第一份工作便是在一家电子厂整理零件,每天的工钱算下来仅100多元。在工厂待了两年后,她经老乡介绍去了杭州的工地,跟着学习怎么做塔吊指挥。
在这段时间里,袁连弟亲眼看到了项目上其他女塔吊司机的能力,也见证了塔吊不断拔高、建筑物渐渐落成的每个瞬间,一个想法在内心深处冒出:“我能不能也试试开塔吊?”
塔吊驾驶属于建筑行业的特种作业,持证考试除了实操内容,还有理论考试,内容涵盖安全规范、塔吊工作原理、日常维护及故障排除等。对袁连弟而言,高空作业、爬上爬下不是问题,理论学习反而是“老大难”。
“认定了要考,我就一定要考到手。”工作之余,袁连弟盯着手机里的学习群,了解别人如何备考;遇到不明白的内容,就抄写在纸上,向项目其他同事讨教。利用报名后的集中培训期,她终于跟着老师傅登上了塔吊驾驶室。
时间没有辜负她的坚定,“考试时的280多人里,只有4个是女性,但最后我们4个全都一把过!”2020年8月,袁连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证书——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百米高空终于也有了她的一席之地。
“别人不敢干的,我敢!”
拿证以后,袁连弟辗转广东肇庆、广州、珠海的多个工地,参建过商业中心、住宅项目,来到中建五局海灏项目时已经42岁。目前,项目上配备有7位塔吊司机,而她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同事们都管她叫“袁姐”。
因为技术过硬,她经常被安排去操作66米高、操控难度最大的4号塔吊。据了解,4号塔吊反应速度相对较慢,对稳钩的要求很高。“别人不敢干的,我敢!”袁连弟自信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这样的“敢”除了源于她的干劲,更在于重复了上万次的实操。眼神紧盯着前方的轨道,把起重吊钩平稳地降到地面。收到指挥“起钩”的口令后,又调节吊钩和小车,将装好的材料运至指定位置。待屋面工人卸好材料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作业……指挥说哪里,她的塔吊就往哪转。
袁连弟牢记着每一条安全守则,让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操作杆上。最难的4号塔吊,在她的手里被训练得服服帖帖。
让更多工地巾帼花样绽放
回想起第一次爬塔吊的经历,“150米的高度爬了6分钟,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满手是汗,大脑一片空白”。如今,袁连弟每天在塔吊上工作8个小时,爬塔吊再也没害怕过。
“不能随意走动、不能上洗手间、也没人聊天……在塔吊驾驶室里是很孤独的。”袁连弟说,刚开始也不适应,便给家里的老人打个电话,问问孩子们的情况,听到他们的声音就安心了许多。为了集中注意力,减少来回时间,她还慢慢调整自己的作息,尽量少喝水,只有中午吃饭时才下去一趟。从业3年来,袁连弟从未出现过脱钩、坠物等安全事故。
随着工资成倍增长,袁连弟也坦言回老家的时间变少了。谈起家庭,她欣慰地笑着说:“大儿子读高二,成绩名列前茅;曾经会哭脸的小女儿,也开始明白父母工作的不易,变得乖巧懂事。”
记者了解到,建筑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像“袁姐”一样优秀的女性加入进来。据中建五局华南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大型设备操作也能看到许多女性的身影,她们细心、谨慎,在工地发挥着智慧和才能。与此同时,项目开展全覆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教育,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对塔吊等危险性较大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确保工地生产安全。在这些多重保障下,像“袁姐”这样的工地巾帼,也能花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