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民声】

舒年

春节前后,候鸟型人群的迁徙非常明显。候鸟型人群与传统的春节返乡和反向过节都不同,这些人群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或常住地,前往其他城市休养。除却传统的海南三亚,沿海城市、内陆气候温润的城市,都可能成为候鸟型人群的避冬之地。

候鸟型人群的特点是中老年人口多,这就意味着其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低的,这些人群春节迁徙的目的地多为中小型城市,毕竟,本来就是过年避冬,当然要选择相对宁静之地。而这些中小型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相对于大型城市而言仍有一定差距存在。突然增加的迁徙人口,自然会对这些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战,加之春节前后放假,不少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在岗人员本来就比平时要少。

比如,一个既无本地医保,又无当地亲朋的中老年人需要就医,面临的困难很可能会超过在原居住地,而当一定数量的此类群体同时就医时,自然会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

事实上,许多候鸟型人群会在迁徙目的地相对集中地够买某些社区、某些小区的房屋,并在春节期间聚集于此。由于这些社区平时居住人口较少,社会公共服务倾斜有限,到了春节前后人口涌入,供需矛盾就可能出现。换言之,对于这些春节前后的候鸟型社区,社会公共服务要有效调动,及时跟上。街道乡镇、社区要发挥网格作用,及时了解候鸟型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的需求,有关方面不妨也可以将一些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临时性下沉。

其实,候鸟型人群带来的置业资金和消费支出,以及带来的各种理念,对这些中小型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有帮助的。也就是说,不能把候鸟型人群作为“外来的包袱”,相反,通过为候鸟型人群配齐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也有助于提升这些城市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