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锦弘集团改革发展成效渐显(副题)
(资料图)
成都中医大国医馆·锦弘馆是锦弘集团布局医药康养产业的成功案例,它搭建起了医学院校专家直接面对街道社区病患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记者 萧永航 摄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四川锦弘集团是将省级机关经营性资产与原单位剥离,成建制划转组建的全资国有企业,也是一个主要业务涉及礼宾车队、厅局招待所、政务文印等的传统“老国企”。过去由于改革不彻底,该集团一直存在体制机制僵化、人员思想保守、债务和事业人员负担沉重等问题,曾出现干部职工人心涣散、企业形势不稳定、生产经营几近崩盘的局面。
2019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锦弘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激发内生动力,通过“转人心、转产业、转作风、转面貌”,锚定“商品贸易、矿砂建材、医药健康、康养地产”四个产业支撑,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规模不断做大,于2021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国企改革之路。
转人心 聚人才
锦弘集团职工总人数6600余人,事业身份2000余人,其中包括1600多名退休人员,每年刚性支出2.6亿元,包括绩效工资、生活补贴,财务成本等,导致多年来长期亏损,每年亏损额8000万到1亿元不等。加之企业体制和事业体制交织,很多单位资产“一租了之”,员工一度思想保守、故步自封,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守摊摊”思想严重,对于改革持等待观望、被动整合的消极态度。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始以来,锦弘集团党委痛定思痛、反复研判,确立“统一员工思想,重树员工信心,激活‘人’这一最关键、最活跃生产要素”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搭班子、配干部、聚人才。锦弘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刘少林介绍,该集团全面优化管理层,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传统和“论资排辈”惯例,选任集团党委管理人员57名,除4名总部中层管理人员属公开招聘外,其余人员均从锦弘内部产生,一批政治素质高、开拓意识强的中青年干部被配置到相应的领导岗位。
礼宾车队邓康,市场开拓能力强,经组织考察、群众认可,被选拔任用到书记、队长、法人代表的职位上。过去车队仅有少量的客运租车业务,经营入不敷出。邓康上任后,在抓好客运租车的同时,积极开拓货运平台建设和业务,经营收入成倍增长。
事业身份人员王绍华,本可享受“人资分离”政策,不上班按月领取事业人员工资,但该同志积极主动作为,带领锦弘兴盛全体员工,专注建材、食材两类贸易业务,2021年实现收入7亿多元,预计2022年会有更好的效益。
其次,出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敲掉天花板,解放生产力”。锦弘集团研究出台《经营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的刚性约束,以被考核单位预算收入规模和利润总额确定公司考核等级和绩效基数,以经营目标、管理目标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定绩效系数,以绩效基数和系数的乘积确定绩效工资标准,不设薪酬总额上限。
“《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月督查、季分析、年考核:对经营考核70分以下、进入红灯报警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全年考核60分以下的单位班子成员进行免职、降级处理;对经营业绩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给予特殊贡献奖励。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鲜明的奖惩导向带来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刘少林告诉记者,从近三年的考核情况看,各单位经营业绩稳步提升,多个单位在2021年同步实现扭亏为盈,形成了主动谋事、认真干事的良好氛围,考核评价体系的落实加强了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更激活了内生动力“发动机”,培育出干事创业的“沃土”。
“老国企”进入“新领域”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成都中医大国医馆·锦弘民族馆,看见数位专家坐诊的诊室外有不少群众正在等待就医。国医馆内干净整洁,布置清雅,淡淡的药草味和轻悠的民乐相得益彰,中药材集中管理,专家把脉问诊,药师照方抓药。
67岁的市民刘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她长期胃痛胃胀,经前台接待推荐由喻贞良副主任医师进行中药调理,现在觉得病情有所好转。“这里离家近、服务态度好、环境干净整洁,医生水平高,如果有亲朋好友需要看中医,我一定推荐到这里来。”
据介绍,这家成都中医大国医馆·锦弘民族馆是锦弘集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的第一家国医馆,既是“锦弘健康”品牌的形象店,也是锦弘集团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的缩影。
2022年3月以来,成都中医大国医馆·锦弘民族馆、锦弘青羊馆相继开馆。民族馆主要开展中医中药、外治理疗、养生产品三条业务线,结合线上运营,形成“诊疗+产品”的经营模式,目前建立疑难杂症、心脑血管、妇科、康复理疗四个专科工作室。青羊馆目前已引入成都同仁堂儿推产康理疗团队。截至11月,两家医馆共有30多名老专家坐诊,共接诊5000余人次,开展18次社区义诊活动,11次健康讲座以及各类活动。
锦弘中药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何川介绍,集团敏锐地捕捉到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主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医院等对接,集聚社会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将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
“目前,医馆搭建起社会化、市场化平台,中医药方面的专家直接面对患者群体,拓展了服务对象的广度,医生医师的知名度稳定提升,社会影响越来越好。”何川说,下一步锦弘集团医药健康板块还将推出社区智慧中医馆、心理健康和体检等服务,县域医共体医疗器械集采集配、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全产业链服务产业园、中药配方颗粒出口欧盟和东南亚贸易等项目正稳步推进,中药助眠茶、姜黄素功能饮料、中药浴足包等产品已完成开发、面市销售。
锚定“四个产业”支撑
四川锦弘集团党委书记向诚明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该集团按照广泛集聚社会资源,转产业、提质效,创新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商品贸易、矿砂建材、医药健康、康养地产”等“四个产业支撑”转型,增加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商品贸易方面重视贸易业务质效,杜绝虚假贸易和融资性贸易,确保资金安全、货物安全、票据安全,推动贸易项目向“特色化、差异化、源头化”转变。专注食材、建材贸易,实现贸易链条可控、贸易行为主动,同时抢抓海南自贸区发展红利和机遇,积极融入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探索开辟国际贸易业务。
矿砂建材方面目前已通过公开挂牌竞得金口河、北川、通江3处砂石矿山,正加快建设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营。同时,以成都大市场为中心,围绕“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全方位、多点位辐射布局矿砂建材项目,在抓好低端矿生产运营的基础上,逐步进入铁、铝、铜、锂等金属矿产开发行业和新能源环保技术开发利用的全新赛道。
医药健康方面抓住四川“中医药强省”战略机遇,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妇女儿童医院、四川省第三退役军人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公司锁定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国医馆、社区医疗、中医医美、月子中心、术后康复、辅助生殖、中医药膳、中医药材贸易及健康产品开发等业务。目前,锦弘集团已成功转化成都中医药大学姜黄系列产品,县域医共体医药器械集采集配项目已与都江堰市达成合作,医疗器械注册持有人全产业链服务项目即将落户温江“三医”产业园。“医”“药”“养”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康养地产方面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修房卖房模式,突出康养功能特色,做好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等项目配套;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保险公司、文体公司等单位的项目合作,整合政策、医技、资金、设施设备等资源,降低项目风险、提高项目质效;探索“金融科技+健康医疗+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的康养地产模式;抓住成都市人口吸附力强、住房刚需旺盛的特性,立足大成都布局康养地产项目。目前,广汉市、郫都区、都江堰等项目正在可研论证,按程序加快推动落地。
“2021年收入、利润较2018年呈几倍增长,实现扭亏为盈,取得了16年来首次盈利的历史性成果。2022年,将在此基础上有更大提升。”向诚明说,未来锦弘集团将坚定地以“四个产业支撑”为基础,不断扩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发展成果,朝着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的目标加快迈进,为建设和谐、奋进、美丽的新锦弘不懈努力。(记者 杨三军 萧永航)